我想知道《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红楼梦背景朝代

2024-05-01 1846 明贵知识网

红楼梦》书中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末世”。凤姐是“凡鸟偏从末世

来”,探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也明确说当时的贾府是处在末世

环境。

这个所谓的末世究竟是家族的末世还是社会的末世呢?有人说是指宁荣二府百年望族的

末世,这是不准确、不全面的。

书中贾氏家族确实是末世光景,但书中所说的末世,却决不

仅仅指一个家族,而是指整个社会;或者说家族的末世与社会的末世是同时的处境,社会的

没落直接决定着家族的没落。

在封建社会,所谓末世,实际上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时期,或者说,就是改朝换代

的社会大动荡时期。

证明这一点,最好的证据就是书中的《好了歌》与《好了歌解》,朋友

们不妨再仔细品读一遍:“金满箱银满箱”的贵族,转眼之间变成了“人皆谤”的乞丐;“

训有方”的公子哥儿,谁能想到落草为寇,居然做了“强梁”;“择膏粱”的千斤小姐,谁

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昨日黄土垄头埋白骨,今

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等等,这些骤贵骤贱、暴富暴贫的场面,只有改朝换代时期才会集

中出现,这种天翻地覆的景象,不正是典型的封建王朝灭亡史么?

《红楼梦曲子――好事终》中说的更为典型:“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改朝换代

时期是社会算总帐的时期,这首《好事终》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算总帐情景!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果只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地方的残

破,都不会被称为“茫茫白地”,只有一个王朝彻底覆灭了,方才会出现食尽鸟飞、茫茫白

地的“干净”局面。

问题是,《红楼梦》的末世背景,是指哪个末世?其实这根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

《红楼梦》与秦汉唐宋诸朝代无关,有关系的,只有明清两个时代。明清两个朝代,只有两

个末世:一个是清朝的末世,一个是明朝的末世,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

清朝末世就是

宣统皇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时期。《红楼梦》的诞生,比这个末世要早二百年,所以《红

楼梦》书中的末世不可能是指清朝末世。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

,是大明王朝的末世!

《红楼梦》书中交代,这个社会末世,是处在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时代。

又具体指什么时代呢?大家知道,李自成进北京,大明王朝被推翻后,确实有一个“死而不

僵”的时期,这就是“南明小朝廷”。这个小朝廷,还扛的是明朝正统旗号,前后经历了福

王政权、桂王政权、唐王政权和鲁王政权,“三帝一监国”一共延续了二十年时间。

《红楼

梦》书中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是非。南明小朝廷灭亡之后,江南知识

分子中普遍热中辩论这一段时间的是是非非,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孔尚任等大学问家

,以此为题写过好多政论或文学作品。

《红楼梦》书中反复交代:“好象有几百年熬煎似的

”,“千里搭凉棚――没有不散的宴席”,其实也是说南明时期,人们早已预见到小朝廷短

命的结果。最后“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正是南明小朝廷覆灭场景的真实写

照!

2、 关于“金陵”、“石头城”和“老宅子”

当你知道了《红楼梦》作品的“末世”背景,书中交代的“金陵”、“石头城”地名,

便十分清楚其正确含义了。

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后,定都地点是在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别

名石头城。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侄儿朱允汶的政

权,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登基后把明朝的首都迁往北京,但仍保留了南京的“陪

都”地位,保留了南京“六部”建制。

后来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就是以南京“六部”为基础

建立的。

《红楼梦》书中交代,冷子兴从“石头城”“老宅子”旁边经过,看见的是仍然一派葱

郁繁华的景象,其实这并非是交代一个官僚家族的“老宅子”景象,实际上是交代大明王朝

的“老宅子”――南京故宫的景象!末世的福王政权就建立在这里。

当时的南明小朝廷,正

所谓“英雄气少,儿女情多”,大清军队与李自成残军两支大兵压境,依旧过着歌舞升平的

太平日子。《红楼梦》书中交代的富贵人家在大厦将倾的危难时刻,依然昼夜不停地沉溺在

灯红酒绿之中,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刻画!

《红楼梦》书中特意交代“金陵”、“石头城”,其实还有一个用意,就是交代“金陵

十二钗”的背景。

南京的秦淮河畔,从六朝以后,就一直是全国青楼楚馆最集中、最发达的

地方。明朝末年,包括南明时期,这里涌现出“秦淮八艳”等一大批著名的高级妓女,如柳

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王微等。

她们与“江南四公子”等文人政客,在秦淮河畔演出了一幕幕英雄美人的凄婉故事。这

些妓女不仅貌美,而且多才,并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比起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来,要高

尚得多。她们的故事,在明末清初,是文人笔下创作最多的题材。

《红楼梦》同《桃花扇》

一样,也应是以“秦淮八艳”的生活实际为基本素材创作的。其实,《红楼梦》、《情僧录

》、《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都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该书是记载金陵城“风月

”故事的。

何谓 “风月”?说得雅一点,不过是青楼楚馆这个风月场中发生的故事罢了,如

此而已,岂有他哉!

3、 关于“国初”的“四王”“八公”

《红楼梦》第十四回秦可卿大出殡场面描写中,亲来送殡的有“八公”,即镇国公牛清

,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缮国公名字未表,加上宁荣二公

,即“当日所称的八公便是”。

路祭的有“四王”,即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

并且交代,四王中“当日惟北静王公高”。

红学界关于“四王”、“八公”的考证,真难坏了诸多红学大师。按照曹雪芹是《红楼

梦》的作者推论,这“四王”、“八公”必然是清朝的王公,可是在大清王朝建立之初,无

论如何也找不到什么“四王”、“八公”,只好葫芦提了事。

但是,当你否定了曹雪芹的作

者地位,把考证目光由清朝转向明朝时,“国初”的“四王”、“八公”便清晰地呈现在眼

前。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俱封为王,其中嫡生儿子被封为四大亲王,就是秦王

朱爽(有木旁),晋王朱桐,周王朱肃(有木旁)和燕王朱棣。

燕王朱棣封地在今天的北京

,所谓“北静王”,指的应该是他的子孙;朱棣后来当上了皇帝,所以功劳在四王中当然最

高。

所谓“国初八公”,指的是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当时被封为“

国公”的有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

公邓愈,信国公汤和,共七个公爵。

其中鄂国公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卒于军中,当时封公的

实为六人,加上宁荣二公,共八人,是为“八公”。

这么说,“宁荣二公”难道真的有生活原型么?是的!不过不是国初洪武三年封的公爵

,而是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封的公爵。

宁国公王真是朱棣“靖难”起兵的大将,后死于战

阵,生前被封为金乡侯,洪熙三年被追封为“宁国公”。荣国公张玉是追随朱棣起兵的另一

员大将,“靖难”之役中在东昌战死,他的儿子张辅也因军功被封为英国公。张玉和王真,

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是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臣。

《红楼梦》中借用“宁荣二公”的名分,

主要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交代明朝的特殊背景。

如果《红楼梦》描写的是南明末世的南京故事,那么,“四王”与“八公”此时有可能

齐集南京么?是的。朱元璋封的“六公”,本来就是在南京封的,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他们

也没有随同进北京。

直到南明政权向清军豫亲王多铎投降时,魏国公徐达的十二世孙徐延龄

就是领衔投降的重臣之一。

所谓“四王”,其中燕王的直系子孙南明监国的福王,当时是从洛阳逃往南京的,秦王

、晋王、周王的子孙,在他们的封地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之后,也纷纷逃来南京。

南明时期

的金陵,可谓冠盖云集,不止“四王”、“八公”。这么多王公齐集南京,也是南明时期的

特有现象,是《红楼梦》作品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铁证!

4、 关于“日月双悬”

《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行酒令时,那个英豪阔大、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居然顺口说出了

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潇湘妃子林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

周汝昌

大师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

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曹雪芹写这句酒令,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

廷抄家的历史。

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

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清朝乾隆年

间挨不上边。所以,周老先生这次的学问确实是做走眼了,犯了“猜笨谜”的大忌。

其实,“日月双悬”这个词,在南明小朝廷时期,是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

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

“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

天南定鼎,浙右龙腾”。

当时这些著名文人交口说 “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文人说“日月双悬”有两重意思: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

卫大明江山;从字面上讲,“日月双悬”就是代表一个“明”字!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

明政权的承认,所谓“天南定鼎”,代表的是在福建登基的唐王政权;所谓“浙右龙腾”,

代表的是在浙江绍兴盘踞的鲁王监国政权。

南京的福王政权灭亡后,唐王、鲁王二个政权都

继续扛着明朝的旗号,在东南一隅坚持抗清斗争,当时江南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两个残存的

南明政权,往往用“日月双悬”来指代称呼。

分析至此,“双瞻御座引朝仪”便很好理解了。

张煌言、陈子龙等抗清义士,当时为了

顾全抗清大局,对同时存在的两个南明政权都采取承认的态度,并且经常奔走于两个朝廷之

间,在两个“御座”面前都曾经痛陈抗清复国大计。

由此看来,《红楼梦》书中出现“日月双悬照乾坤”、“双瞻御座引朝仪”酒令,正是

该书以南明时期为时代背景的铁证!我们的红学家们,研究《红楼梦》往往先入为主,心目

中先执定一个曹雪芹,然后带着结论到乾隆朝去搜寻证据,这是历史考据学的大忌,同文革

中“带着问题学毛着”的方法差不多,看来文革遗风在红学界还有廓清之必要。

5、 关于“林四娘”

《红楼梦》中最能代表时代背景的典型人物,就是那个“O将军”林四娘!林四娘的

故事,与乾隆朝和曹雪芹可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个发生在山东青州的真实故事,在明末

清初曾广为流传。

《红楼梦》书中交代,贾政和他的清客们,得了一个“新题目”,就是林

四娘的事迹,然后把宝玉、贾环、贾兰找来作诗。贾兰写了一首七绝,贾环写了一首五律,

宝玉独出心裁,写下一首长篇古风《O词》,对林四娘赞颂备至。

所谓“新题目”,应该就是刚刚发生的可资歌咏的新故事。既然是新发生的事情,只能

是近年发生的、刚刚传到贾政耳朵里的故事,总不能一百多年后传到曹雪芹耳朵里,还是“

新题目”吧?事实上,清朝初年的蒲松龄和王士祯,就分别在《聊斋志异》和《池北偶谈》

中,分别记述了林四娘的故事,也确实是按照 “新题目”来歌颂的。

仅仅根据这一点,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推断《红楼梦》与《聊斋志异》是同一时期的文学

作品。

我想知道《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扩展

红楼梦》书中明确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一个“末世”。凤姐是“凡鸟偏从末世来”,探春是“生于末世运偏消”,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也明确说当时的贾府是处在末世环境。这个所谓的末世究竟是家族的末世还是社会的末世呢?有人说是指宁荣二府百年望族的末世,这是不准确、不全面的。书中贾氏家族确实是末世光景,但书中所说的末世,却决不仅仅指一个家族,而是指整个社会;或者说家族的末世与社会的末世是同时的处境,社会的没落直接决定着家族的没落。在封建社会,所谓末世,实际上就是一个封建王朝的没落时期,或者说,就是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时期。证明这一点,最好的证据就是书中的《好了歌》与《好了歌解》,朋友们不妨再仔细品读一遍:“金满箱银满箱”的贵族,转眼之间变成了“人皆谤”的乞丐;“训有方”的公子哥儿,谁能想到落草为寇,居然做了“强梁”;“择膏粱”的千斤小姐,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昨日黄土垄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等等,这些骤贵骤贱、暴富暴贫的场面,只有改朝换代时期才会集中出现,这种天翻地覆的景象,不正是典型的封建王朝灭亡史么?《红楼梦曲子�D�D好事终》中说的更为典型:“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改朝换代时期是社会算总帐的时期,这首《好事终》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算总帐情景!“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如果只是一个家族、或者一个地方的残破,都不会被称为“茫茫白地”,只有一个王朝彻底覆灭了,方才会出现食尽鸟飞、茫茫白地的“干净”局面。问题是,《红楼梦》的末世背景,是指哪个末世?其实这根本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红楼梦》与秦汉唐宋诸朝代无关,有关系的,只有明清两个时代。明清两个朝代,只有两个末世:一个是清朝的末世,一个是明朝的末世,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清朝末世就是宣统皇帝退位,中华民国建立时期。《红楼梦》的诞生,比这个末世要早二百年,所以《红楼梦》书中的末世不可能是指清朝末世。那么,只有一种可能,《红楼梦》作品的社会背景,是大明王朝的末世!《红楼梦》书中交代,这个社会末世,是处在一个“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时代。这又具体指什么时代呢?大家知道,李自成进北京,大明王朝被推翻后,确实有一个“死而不僵”的时期,这就是“南明小朝廷”。这个小朝廷,还扛的是明朝正统旗号,前后经历了福王政权、桂王政权、唐王政权和鲁王政权,“三帝一监国”一共延续了二十年时间。《红楼梦》书中所说的“二十年来辩是非”,辩的就是这段是非。南明小朝廷灭亡之后,江南知识分子中普遍热中辩论这一段时间的是是非非,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孔尚任等大学问家,以此为题写过好多政论或文学作品。《红楼梦》书中反复交代:“好象有几百年熬煎似的”,“千里搭凉棚�D�D没有不散的宴席”,其实也是说南明时期,人们早已预见到小朝廷短命的结果。最后“呼啦啦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正是南明小朝廷覆灭场景的真实写照!2、 关于“金陵”、“石头城”和“老宅子”当你知道了《红楼梦》作品的“末世”背景,书中交代的“金陵”、“石头城”地名,便十分清楚其正确含义了。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权后,定都地点是在南京。南京古称金陵,别名石头城。朱元璋死后,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夺取了侄儿朱允汶的政权,登上了皇帝宝座,是为明成祖。登基后把明朝的首都迁往北京,但仍保留了南京的“陪都”地位,保留了南京“六部”建制。后来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就是以南京“六部”为基础建立的。《红楼梦》书中交代,冷子兴从“石头城”“老宅子”旁边经过,看见的是仍然一派葱郁繁华的景象,其实这并非是交代一个官僚家族的“老宅子”景象,实际上是交代大明王朝的“老宅子”�D�D南京故宫的景象!末世的福王政权就建立在这里。当时的南明小朝廷,正所谓“英雄气少,儿女情多”,大清军队与李自成残军两支大兵压境,依旧过着歌舞升平的太平日子。《红楼梦》书中交代的富贵人家在大厦将倾的危难时刻,依然昼夜不停地沉溺在灯红酒绿之中,正是对这段历史的真实刻画!《红楼梦》书中特意交代“金陵”、“石头城”,其实还有一个用意,就是交代“金陵十二钗”的背景。南京的秦淮河畔,从六朝以后,就一直是全国青楼楚馆最集中、最发达的地方。明朝末年,包括南明时期,这里涌现出“秦淮八艳”等一大批著名的高级妓女,如柳如是、陈圆圆、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顾横波、寇白门、王微等。她们与“江南四公子”等文人政客,在秦淮河畔演出了一幕幕英雄美人的凄婉故事。这些妓女不仅貌美,而且多才,并且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比起莫泊桑笔下的羊脂球来,要高尚得多。她们的故事,在明末清初,是文人笔下创作最多的题材。《红楼梦》同《桃花扇》一样,也应是以“秦淮八艳”的生活实际为基本素材创作的。其实,《红楼梦》、《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都非常清楚地表达了该书是记载金陵城“风月”故事的。何谓 “风月”?说得雅一点,不过是青楼楚馆这个风月场中发生的故事罢了,如此而已,岂有他哉!3、 关于“国初”的“四王”“八公”《红楼梦》第十四回秦可卿大出殡场面描写中,亲来送殡的有“八公”,即镇国公牛清,理国公柳彪,齐国公陈翼,治国公马魁,修国公侯晓明,缮国公名字未表,加上宁荣二公,即“当日所称的八公便是”。路祭的有“四王”,即东平王,南安王,西宁王,北静王。并且交代,四王中“当日惟北静王公高”。红学界关于“四王”、“八公”的考证,真难坏了诸多红学大师。按照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推论,这“四王”、“八公”必然是清朝的王公,可是在大清王朝建立之初,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什么“四王”、“八公”,只好葫芦提了事。但是,当你否定了曹雪芹的作者地位,把考证目光由清朝转向明朝时,“国初”的“四王”、“八公”便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俱封为王,其中嫡生儿子被封为四大亲王,就是秦王朱爽(有木旁),晋王朱桐,周王朱肃(有木旁)和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封地在今天的北京,所谓“北静王”,指的应该是他的子孙;朱棣后来当上了皇帝,所以功劳在四王中当然最高。所谓“国初八公”,指的是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后,于洪武三年大封功臣,当时被封为“国公”的有魏国公徐达,鄂国公常遇春,韩国公李善长,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信国公汤和,共七个公爵。其中鄂国公常遇春已于洪武二年卒于军中,当时封公的实为六人,加上宁荣二公,共八人,是为“八公”。这么说,“宁荣二公”难道真的有生活原型么?是的!不过不是国初洪武三年封的公爵,而是明成祖朱棣夺取政权后封的公爵。宁国公王真是朱棣“靖难”起兵的大将,后死于战阵,生前被封为金乡侯,洪熙三年被追封为“宁国公”。荣国公张玉是追随朱棣起兵的另一员大将,“靖难”之役中在东昌战死,他的儿子张辅也因军功被封为英国公。张玉和王真,都是战功赫赫的猛将,是朱棣夺取天下的大功臣。《红楼梦》中借用“宁荣二公”的名分,主要目的似乎就是为了交代明朝的特殊背景。如果《红楼梦》描写的是南明末世的南京故事,那么,“四王”与“八公”此时有可能齐集南京么?是的。朱元璋封的“六公”,本来就是在南京封的,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他们也没有随同进北京。直到南明政权向清军豫亲王多铎投降时,魏国公徐达的十二世孙徐延龄就是领衔投降的重臣之一。所谓“四王”,其中燕王的直系子孙南明监国的福王,当时是从洛阳逃往南京的,秦王、晋王、周王的子孙,在他们的封地被李自成起义军占领之后,也纷纷逃来南京。南明时期的金陵,可谓冠盖云集,不止“四王”、“八公”。这么多王公齐集南京,也是南明时期的特有现象,是《红楼梦》作品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的铁证!4、 关于“日月双悬”《红楼梦》书中姐妹们行酒令时,那个英豪阔大、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居然顺口说出了一句“日月双悬照乾坤”;潇湘妃子林黛玉,也顺口说了一句“双瞻御座引朝仪”。周汝昌大师见到这两句奇怪的“酒令”后,忽发奇想,说什么乾隆朝初期,曹家参与了弘皙发动的政变,当时朝廷出现了两个“皇帝”,所以曹雪芹写这句酒令,实际上是隐写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历史。且不说乾隆朝两个“皇帝”并存、曹家参与宫廷政变等事情子虚乌有,于史无征,就是从字面上也说不过去!“日月双悬”本身隐写的就是一个“明”字,无论如何与清朝乾隆年间挨不上边。所以,周老先生这次的学问确实是做走眼了,犯了“猜笨谜”的大忌。其实,“日月双悬”这个词,在南明小朝廷时期,是江南士大夫阶层常用的一句话!抗清志士陈子龙诗中曾说:“日月双飞驱神骏,乾坤半壁待女娲”,抗清明将张煌言诗中说:“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义士夏完淳诗中也曾说:“日月双悬”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龙腾”。当时这些著名文人交口说 “日月双悬”,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当时文人说“日月双悬”有两重意思:一是代表故国情怀,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卫大明江山;从字面上讲,“日月双悬”就是代表一个“明”字!二是代表对两个并存的南明政权的承认,所谓“天南定鼎”,代表的是在福建登基的唐王政权;所谓“浙右龙腾”,代表的是在浙江绍兴盘踞的鲁王监国政权。南京的福王政权灭亡后,唐王、鲁王二个政权都继续扛着明朝的旗号,在东南一隅坚持抗清斗争,当时江南的士大夫阶层,对这两个残存的南明政权,往往用“日月双悬”来指代称呼。分析至此,“双瞻御座引朝仪”便很好理解了。张煌言、陈子龙等抗清义士,当时为了顾全抗清大局,对同时存在的两个南明政权都采取承认的态度,并且经常奔走于两个朝廷之间,在两个“御座”面前都曾经痛陈抗清复国大计。由此看来,《红楼梦》书中出现“日月双悬照乾坤”、“双瞻御座引朝仪”酒令,正是该书以南明时期为时代背景的铁证!我们的红学家们,研究《红楼梦》往往先入为主,心目中先执定一个曹雪芹,然后带着结论到乾隆朝去搜寻证据,这是历史考据学的大忌,同文革中“带着问题学毛着”的方法差不多,看来文革遗风在红学界还有廓清之必要。5、 关于“林四娘”《红楼梦》中最能代表时代背景的典型人物,就是那个“O将军”林四娘!林四娘的故事,与乾隆朝和曹雪芹可是一点关系也没有,这是个发生在山东青州的真实故事,在明末清初曾广为流传。《红楼梦》书中交代,贾政和他的清客们,得了一个“新题目”,就是林四娘的事迹,然后把宝玉、贾环、贾兰找来作诗。贾兰写了一首七绝,贾环写了一首五律,宝玉独出心裁,写下一首长篇古风《O词》,对林四娘赞颂备至。所谓“新题目”,应该就是刚刚发生的可资歌咏的新故事。既然是新发生的事情,只能是近年发生的、刚刚传到贾政耳朵里的故事,总不能一百多年后传到曹雪芹耳朵里,还是“新题目”吧?事实上,清朝初年的蒲松龄和王士祯,就分别在《聊斋志异》和《池北偶谈》中,分别记述了林四娘的故事,也确实是按照 “新题目”来歌颂的。仅仅根据这一点,我们也完全有理由推断《红楼梦》与《聊斋志异》是同一时期的文学作品。

我想知道《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扩展

清代。《红楼梦》诞生于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醉在康乾盛世、天朝上国的迷梦中。这时期从表面看来,好像太平无事,但骨子里各种社会矛盾正在加剧发展,整个王朝已到了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在康熙、雍正两朝,曹家祖孙三代四个人总共做了58年的江宁织造。曹家极盛时,曾办过四次接驾的阔差。曹雪芹生长在南京,少年时代经历了一段富贵繁华的贵族生活。但后来家渐衰败,雍正六年(1728年)因亏空得罪被抄没,曹雪芹一家迁回北京。回京后,他曾在一所皇族学堂“右翼宗学”里当过掌管文墨的杂差,境遇潦倒,生活艰难。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红楼梦》一书是曹雪芹破产倾家之后,在贫困之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扩展资料:《红楼梦》的影响:在中国文学发展的过程中,《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直至中国现代文学中,也有明显受《红楼梦》影响,取得一定成就的作品。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就更不胜枚举。两百年来对《红楼梦》的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并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产生,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现象。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 ,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作者,祖籍辽宁铁岭,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之子(一说曹�\之子)。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红楼梦

我想知道《红楼梦》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声明:明贵知识网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本站